不忘初心,甘為公仆 口述:叢培榮 撰稿編輯:張畔 我叫叢培榮,1932年10月出生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白音布統地區一個貧苦的漢族家庭,初中文化。1947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,194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 時間倥傯,歲月如梭。 在時代的感召下,1947年10月,當時16歲的我就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,被編入161師482團當通訊員。從1947年10月到1952年5月,我經歷了數次戰役;1952年退役后,回到家鄉積極參加家鄉建設,保家衛國,無私奉獻。每每回想起這一切的時候,我的心情都無比激動,感慨萬千。 我入伍前,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都當兵走了。那個時候,還不到入伍年齡的我,就是想當兵! 當兵就是為勞苦大眾服務,就是要解放全中國。我懂得這個道理!于是,我不顧家人的反對,毅然決然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。 參軍后不久,就趕上了天山保衛戰。當時,我是通訊員,天天圍著首長們轉,加上年齡小,首長們沒讓我直接參加戰斗,所以也相對安全。之后我們被編入獨立六師,南下攻打承德外圍。 一次,我們在象鼻子山附近遭遇到國民黨守軍。 當時,打的是承德守軍的一個團。那一仗我們打得特別漂亮,把他們一個團全部消滅了。 當然,我們的部隊的傷亡也很大,我敬重的一位營長也犧牲了。 這次戰斗之后,我被編到四十八軍獨立六師,繼續跟隨部隊不斷地的追擊敵人。 在揦子山,我們又打了一場十分艱難的阻擊戰。地上遍地都是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,頭上響著國民黨的飛機大炮,戰斗非常激烈,戰斗中,戰友們一個個倒下去了......我所在的三營,在揦子山那場戰斗中負責攻打綏中,綏中城就是我們解放的。綏中解放后,我們的部隊就歸第四野管轄了,接著南下圍堵北京。 當時,我們部隊的任務是負責北京的東面兒,在通州交際線上堵截傅作義的部隊,防止敵人從通州交際線上逃走。經過圍而不打的堅守,終于,北京得到了和平解放。 北京和平解放后,我跟隨大部隊繼續南下,一路穿九江越長江。為了解放全中國,后又加入江西剿匪戰役之中。 那個時候,戰爭非常殘酷,一個人說沒就沒了。特別是剿匪那個階段,部隊單獨行動特別危險。單獨出去就有可能讓土匪把你消滅了。一段時間以后,我們的那個師,除了我們那個團留在江西,其他團都去抗美援朝了。 后來有人問我:你當兵就沒后悔過嗎? 我的回答是堅定的,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和人民的幸福,就是犧牲了個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! 只是,每每想起在我身邊說倒下就倒下的戰友們,心里就萬分難受,我的班長、排長、營長......
1952年5月,21歲的我在部隊轉業回鄉,積極參與到地方經濟發展和建設中,先后擔任過巴彥花公社社長,新民鄉黨委書記。 1960年10月,我被組織調到白音花公社工作,任社長。在1961年左右,開始興建白音花灌區,組織民工大會戰,當時我任副總指揮。 當年的條件很艱苦,參加會戰的都是附近受益鄉、社的農民,保證他們的吃住都很困難。做為一線指揮干部,我身先士卒,與旗里有關工程技術員起早貪黑地搞測量,拿方案,同民工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;風里雨里和他們一起抬大筐,挖土方。就在這樣的條件下,我們舉全民之力,新修主干渠43.5公里,改造舊干渠5.67公里。在灌區的興建中,邊施工邊引用水庫水進行灌溉,灌溉旱田4000畝,水田1.2萬畝,為阿旗的糧食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 1964年4月,我調到新民鄉任黨委書記。當時, 整個新民的耕地都是堿灘子多,沒有啥好田地,就是靠山坡地打糧。農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,遇到災年,十村有十個村吃不飽,穿不暖。在廣泛調查研究后,我主張開始搞了個實驗區,搞水澆地,從上游新勝村開始,利用歐木倫河水把那一趟川堿灘子地大水淤灌,幾年下來就壓住了鹽堿,蓋上了一層厚厚的腐殖土,經過不懈努力,硬是把上萬畝兔子不拉屎的鹽堿地改造成良田;后來,又打井配套,修灌渠,使新民鄉開天辟地以來有了“旱能澆,澇能排”的保命田,也改變了新民鄉的生產條件,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得到了改善。
1970年4月,我從新民調到旗農牧辦公室當主任。大概在1975年左右,我記得當時是在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后,阿旗也和全國一樣,宣傳貫徹并部署進入大寨縣行列的實施年限。按著旗委提出的“三年實現大寨旗”的奮斗目標,制定本單位本系統的實施計劃。根據阿旗的農牧業生產條件和自然特點,旗委決定首先在水利建設上來一個突破。于是,開始了群英渠工程大戰,我任副總指揮。那時的我,天天住在工地,泡在工地。 記得,第一戰役攻克群英渠主干于1976年5月20日打響。整個工程是邊勘測邊設計,邊設計邊施工。本著社會主義大協作精神,全旗動員4.3萬人,自5月20日開始,117公里長的主干渠工地上,勞動大軍川流不息,苦戰14天,于6月2日,將群英渠下段117公里長的主干渠除11公里石段外,全部按質量標準要求挖完106公里。1977年和1978年,又先后動員1,100人續建配套工程,到1979年完成了水庫出口至烏蘭蘇木段的配套建筑。整個工程共用人工114,76萬個,車工4.16萬輛,國家投資160.5萬元。 群英渠從白音花水庫右端引水,經白音花鎮、新民鄉、烏蘭哈達鄉、蕎麥塔拉鄉、天山鎮,到天山口鎮的新民莊。全長117 公里,設計灌溉面積10,000公頃。 第二個戰役,于1976 年7 月20 日打響,攻克群英渠首——沙壩工程。它是在修建群英渠第一個戰役的基礎上進行的。施工開始,全旗組織動員男女基干民兵一萬名,由各個公社一、二把手帶隊組成民兵連,旗委常委大部分親臨前線組成施工指揮部,參加生產、指揮生產。旗直屬各委、辦、局、企事業等所有領導干部,行政單位的一般職工,除部分留守單位處理日常業務外,其余全部在修渠工地參加勞動。 當時,全旗組織小膠車3,000輛、大膠車500輛、鏈軌拖拉機23臺,膠輪拖拉機33 臺、汽車十幾輛,在天山至渠首220華里長的公路上,人來車往,日夜川流不息。 在巴彥溫都瑪尼吐嘎查東側的小土山上,蒙古包、帳篷和臨時住的土窯洞星羅棋布,天山鎮內各服務行業的小賣部、小貨攤、小飯館、理發館等也分赴戰場服務于工地的各個角落。往日人煙稀少的草原深處,人山人海,車鳴馬叫,鍋灶遍地,炊煙繚繞。 從7 月20 日至9 月10 日的50天艱苦奮戰中,連陰天和雨天大約占三分之一,給會戰帶來各種困難。住地潮濕不見干,燒火柴潮濕無處晾曬,行李潮濕沒法曬,離天山鎮220多華里,一萬多人的后勤工作可謂難上加難。人們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戰天斗地,終于拿下了沙壩水庫工程。完成主壩長2,400米,最大壩高8 米,副壩長200米,最大壩高2.5米。主壩間有水涵洞二孔,主壩左側建有溢洪道一處。設計最大庫容為500萬立方米。 沙壩工程總投入人工25.31萬個,車工3.82萬輛,完成土石方28.18萬立米。使黑哈爾河之水,源源不斷的流入白音花水庫,解決了水庫下游水源供不應求的問題,改變了水庫多年來從未蓄滿水的局面。 沙壩工程建完后,于1976 年9 月15 日,交付白音花水庫管理。白音花水庫根據黑哈爾河引水渠的實際情況,整個灌區設三個管理段。渠首設沙壩管理段,主要管理沙壩河渠首,當時有2畝地院落一處,10 間房子、40 畝地;渠首下游45公里處設山洞管理處,有4 畝多地院落一處,10 間房子,林地200畝,耕地400 畝;干渠67 公里處設索布力嘎管理處,有院落2 畝,房屋10間,林地15 畝。三個管理段統管整個84.4公里的黑哈爾河灌區。 1985年清明節期間,那時我已經退居二線,在旗林業局任調研員。一天,在天山鎮西山有人因上墳燒紙引發了一場特大山火。那天的西北風,至少有五六級,風卷著火舌直向天山鎮方向撲來,如果不及時撲救,后果難以想象。那個時候,旗防火辦公室就已經設在林業局了。當時,林業局長、副局長都出門在外,家里群龍無首。我得知這種情況后,當機立斷,主動擔起了救火總指揮的任務,在向旗領導請示的同時,向旗直相關單位分派滅火任務。由于組織及時得力,很快撲滅了這場特大山火,把災害的損失降到了最低。事后,受得了旗里的表獎。按理,這件事不是我份內的工作,也有點超出了權利管轄的范圍,但強烈的責任心,讓我不得不出手。 歲月匆匆,往事如煙。 幾十年來,我一直以一名共產黨員、領導干部的標準和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,從未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和社會關系為子女及親屬謀取私利。 如今,我已是年近九十的人了,兒孫繞膝,享受著改革盛世的幸福生活。兒孫們也很爭氣,學有所成,業有所屬,有的還做出了成績,受到黨和政府的褒獎。 這一輩子,我感謝黨對我的培養教育,感謝人民的養育之恩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