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萬舉,著名學者、一級作家,“文化創意學”系列學科的創立人(以下簡稱:王) 郝小學,全國新媒體聯盟主席(以下簡稱:郝)
郝:王先生,記得你在講儒學時提出過“以禮輔仁”,查遍《論語》也沒有發現這個提法。 王:孔儒確實沒有這個提法,只有“以友輔仁”的提法,這是我自己“造”的。 郝:那也應該是“有所本”吧? 王:有所本。《論語》中有曾子的話:“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”。以友輔仁,就是通過朋友來幫助仁德的成長。曾子講得溫和,用今天的話說就是“扯扯衣袖”。曾子那個時候管用,今天則不夠給力。當然,“仁”和“禮”都是個比方,要填充進今天的內容。仁,指的是精神文明、道德修養,禮,指的是制度、法規以及各種教育、感化手段。“以禮輔仁”,說的是通過制度和法規的制約,通過各種教育、感化方式,使社會成員不斷提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。 郝:你的觀點從歷史邏輯上講和“以友輔仁”是一致的。 王:但在孔、孟,仁和禮的關系確有先驗論的一面,例如孔子“繪事后素”就體現著“仁內禮外”“仁先禮后”的意思,孟子則有性善論。到荀子才產生了禮用于“飾歡”“飾哀”的提法。歷史唯物論認為“仁”作為內在心理,是歷史、實踐的產物,而外在的典章制度則對人的心理、精神,有規范和塑造的作用。 郝:王先生,記得你是在一首詩中提到“以禮輔仁”的。你那首詩說,“……以禮輔仁,拍蠅伏虎。再鳴鏑,三擊鼓,看黎民命筆,繪事后素……”。在這里,你把“繪事后素”改造了。 王:是的。你說得很對! 郝:看來,你的新提法不是你常常批評的“意識形態泡沫”,哈哈! 王:我認為不但不是泡沫,反而是必要的和及時的。 郝:可否說這是你所說的”將儒學引入生活”的一個實例? 王:是的。 郝:謝謝!

|